夏朝(约前2070年-约前1600年)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从禅让制改成世袭制的朝代,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。夏代共传十四朝,十七王,延续470年,为商朝所灭。

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、山西省南部,东至河南省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,南达湖北省北部,北及河北省南部。

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,但由于都成书较晚,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,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,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不少人质疑夏朝是否存在。

帝尧时(一般顺序: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),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,百姓愁苦不堪。帝尧命令鲧[gǔn]治水,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,鲧用障水法,也就是在岸边设河堤,但水却越淹越高,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。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。禹改进其父的治水方法,疏导河流,团结各部落的族人,终于将洪水治平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禹治水时“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”。

成功治水后,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。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,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。舜把帝位禅让给禹。禹又命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。禹死后,益没有得到权位,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,禹的儿子启得到了权位。“公天下”变成“家天下”,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“国家”的概念。

夏启死后,其子太康继承后位。太康只顾游玩,不理政事,夏部族权威削弱,东夷部落趁机西进。东夷部落有一位善射的首领羿,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。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,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。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。

中康死后,其子相继位。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𬩽[zhēn ]、斟灌二氏。从此,羿独承王位。羿好射猎,不善治理,得权后,他像太康一样,好狩猎而荒废国事。重用不孝子弟寒浞[zhuó],寒浞势力日益强大,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,霸其权、夺其妻,生下豷[yì]、浇二子。浇受父命杀了在斟𬩽躲避的相。相的妻子从墙洞逃走,生下了少康。

少康长大后,击败了寒浞,夏由此复国,后世称“少康中兴”。

少康之子杼[zhù]继承后位,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。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。

这样过了几代后,到了桀[jié],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。传说夏民诅咒桀早日归天,桀听闻笑说自己是天上的太阳,太阳不死,他也死不了,夏民便指着太阳,责问太阳何时破灭,情愿与之同归于尽。

商部族首领汤,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,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。汤的势力大,桀抵挡不过,且战且逃,最终战败。桀逃至鸣条,汤追之,展开了大战。桀再次被击败,后死。

鸣条之战,夏室被推翻,汤建立商王朝,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。

  • 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#, #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