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实上,游泳运动员入场穿羽绒服的原因很简单:保暖。
与其他项目不同,游泳比赛前,运动员需要先在专门的热身池热身。热身后,运动员体温上升、肌肉紧张,心肺功能被调动起来,更利于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。
而且,热身结束后,进场离等待正式比赛开始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,加上游泳馆的温度只在22度左右,比池水温度还低,如果只是穿比赛时的泳衣,或者披个薄外套,是无法保证维持最佳比赛状态的,特别是肌肉温度容易受到影响。
简单理解为,肌肉具有黏滞性,当肌肉温度升高时,肌肉的黏滞性下降,伸展性和弹性增加;反之,肌肉黏滞性增加,伸展性和弹性下降。这意味着肌肉温度能和肌肉痉挛、拉伸效果、动作幅度直接挂钩。
如此一来,肌肉温度提高,肌肉会变得放松柔软,能确保伸展运动能带来最大的益处;与之相反,肌肉温度不够时进行拉伸,就容易导致肌肉撕裂。
既然温度低不利于发挥,那直接把泳池温度调高点行不行?那当然是不行的。
泳池温度都是有限制的,根据国家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(标准号:GB 37488-2019)规定,人工游泳池水温度宜在23℃~30℃,而游泳场馆温度为池水温度±1℃。
泳池温度都与人体体温有着近10℃的温差(人体正常体温 = 37 摄氏度),刚下水觉得冷也在所难免。但这样“微冷”的温度能让大家更好地游泳。
在适当的水温区间内,水温越高,摩擦系数就越小,水的阻力会大大减小,从而提高游动速度。比如在水温为25℃时出现的内摩擦比在水温为10℃时内摩擦约小30%,而当水温超过24℃至28℃时,摩擦力减小的作用又被相应的密度作用抵消了。
当泳池温度达到30℃以上时,更接近于人体表面温度,如果进行剧烈运动,产生的大量热量将无法被迅速转移,还会不断堆积,从而导致身体过热、脱水、肌肉痉挛等状况,最终可能致命。另外,在接近体温的水中,人往往会感觉舒适、放松,不想运动,对竞技体育来说并不友好。